11月27日下午,按照计划,原本应降落在江苏省徐州市第四医院附近的一架直升机迟迟没有出现。这场堪称精心准备、有望成为江苏首例航空医疗救援计划的行动,最终被迫取消。(11月29日澎湃新闻网)   对于身患急性病的患者,早一分的抢救,就能早一分脱离生命危险。为了能够紧急救援一名患者,国内几家医疗单位、救援公司、航空运营商联动协作,希望用直升机将位于江苏徐州的患者,转运到具备医疗条件的南京做手术。但在关键的节骨眼上,事情却卡在直升机的飞行上。最终,这一救援行动被迫中止。   本是充满希望的一场空中救援,缘何就卡住了?原本负责派直升机飞行的上海金汇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与江苏全意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因故无法派出飞机。尽管空管部门已经给了一路绿灯,让出生命通道的承诺。但,却因为公司不具备航空医疗救援的资质,也就是说,如若实施救援,属于合情合理,但不合法。   很显然,中规中矩的公司,不会行法外之事,无奈救援行动中止。据相关人士解释,拥有CCAR-91部运行合格证的通航公司,方可从事航空救援工作;但要做商业航空救援则要拿到CCAR-135部及以上资质,否则只能参与公益救援。也就是说,想参与救援的公司因为资质不达标,无奈止飞。   而遭罪的必然是患者。实际上,目前国内通航公司具备CCAR-135部资质的寥寥可数。而2010年至今国内真正实现航空医疗救援的成功案例不超过300例。这无疑,让患者无法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实惠。不难发现,基于城市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品质与医疗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空中救援体系亟待完善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实际上,因快速、灵活、高效,空中医疗救援已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并且拥有了成熟的常态化运营体系,已经成为继银行、保险、电信之后的第四大产业。以美国为例,上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使用直升飞机抢救运送伤员,空中救护可从事故现场直接打免费电话提出请求,或由急救信息中心决定是否采用空中救护,在2040分钟内组队出发。   而回归国内,航空医疗救援的意识、硬件、企业问题、行业问题、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致使目前国内航空救援体系还未完全成熟,即便先吃螃蟹的试点区域,也尚未形成体系化救援网络。让公众难以享受到急救效率更高的空中医疗服务。尤其是对一些大型的拥堵城市而言,对有需求的患者而言,借助航空设备,就有可能更快捷地脱离疾痛困扰。   无疑,面对航空医疗救援体系不完善,甚至层层设阻的当下,亟待有关部门重视起来,尽快地给生命打通更多的绿色航空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