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省低空办)正式发布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首批空域,并通报首批低空空域运行规则。   首批空域包括四点三片一通道。   四点:分布于成都周边的龙泉驿洛带、都江堰安龙、崇州豪芸、彭山江口四个通航机场。   三片:为都江堰崇州、洛带、彭山三片空域。   一通道:指洛带彭山低空目视通道。   首批空域划设,是年底实现新机制下安全首飞的关键之一。这是四川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的第一片试验田。划设首批空域,重点就是要在这片试验田里验证全新的空域管理和运行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四川经验。这是国家赋予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的关荣使命和重要责任。   为何首批锁定这片空域?   回应市场迫切需求,确保低空飞行安全、顺畅、有序   既然是创新,就需要稳妥推进,确保低空飞行安全、顺畅、有序。   首批空域锁定四点三片一通道既有市场发展需求,也是军民航飞行矛盾较小的区域。   四川目前的通航用户基本都分布于成都周边。但隔离管制下,各通航飞行空域就如同一个个孤岛,无法连通。首批空域的四点三片环绕成都周边,目前已有相关通航机场和起降点等。创新划设的洛带彭山低空目视通道,则能将两个孤岛空域连接起来,从而为低空空域实现联网成片找到可行的办法。   首批空域是一个新起点。按照规划,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空域划设将分三步走,点片、环、网逐步推进。第一步是在首批空域四点三片一通道验证全新的空域管理和运行模式。第二步再力争在成都周边形成环路。第三部,就是要拓展到全川形成联网成片的低空飞行空域,并将无人机逐步纳入进来。   首批空域内怎么飞?   低空目视自主飞行,提前1小时报备即可   首批空域内的飞行将变现行的军民航分块管理为军地民三方的协同管理,变现行的低空管制指挥飞行为低空目视自主飞行。   低空目视自主飞行是目前全球通航飞行的主流模式。是指航空器驾驶员在目视飞行条件下,遵守相应的空域运行规则、接受管理、通过观察避让自主判断飞行条件,执行飞行任务,承担飞行安全责任。换句话说,就是飞行员用眼睛看来飞行,承担主体责任。就像在地面开车一样。省低空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模式也有新技术护航。12月4日,军地民三方协同管理的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运行中心正式挂牌运行。这里规划了空域信息发布、通航计划申报、飞行动态监视等整套低空空域运行新流程,将为通航飞行提供全流程的管理和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监视新技术的应用,为做好低空飞行管控提供有效的手段。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顾名思义既无需人工操作或者询问,可以自动地从相关机载设备获取参数向其他飞机或地面站广播飞机的位置、高度、速度、航向、识别号等信息,以供协同管理运行中心对飞机状态进行监控。通航飞机和协同管理运行中心通过加装相关设备,就可实现低空飞行看得见、联得上,让飞行更可控、更安全。   新模式和新技术支撑下,首批空域内飞行无需审批,只需向协同管理运行中心报备即可。流程简化,效率将大大提高。原则上航空器在协同管理空域内飞行,仅需提前1个小时,完成飞行计划报备1个环节即可实施。   其次,低空目视自主飞行,同一空域中可容纳更多的航空器运行,空域使用效率将大幅提高。   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自主飞行不是随意飞行,通道暂不对无人机开放   低空目视自主飞行,不是随意自由飞行。省低空办一再强调。低空目视自主飞行是指在目视飞行条件下、遵守相应的空域运行规则、接受管理、通过观察避让承担飞行安全责任,而不是随意自由飞行。   根据《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运行规则(暂行)》,首批空域对所有满足空域使用条件、遵守空域运行规则的通航用户开放。   低空目视通道暂不具备对无人机开放的条件,当前禁止无人机运行。《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运行规则(暂行)》明确,无人驾驶航空器可以根据固定空域责任主体单位的具体要求,在固定空域内开展飞行活动。但在低空目视通道内,由于暂时缺乏对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活动的监视、管控手段,当前,目视通道内禁止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待相关条件成熟后,将考虑无人驾驶航空器与其他航空器的融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