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首飞仪式结束后,受邀前来观摩的四川翔云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政迟迟不舍离开现场,感觉心中的火又被点燃了。   他告诉记者,10年前,原本从事汽车进出口业务的他选择进入通航产业领域。受制于行业普及度、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机制等多重因素,企业一直处于不断投入状态。但通过观摩首飞,他仿佛已听到通航产业春天来临的脚步声。   首飞一小步,是全国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探索的一大步。场外,不少通过直播观看首飞的四川通航企业和无人机企业负责人纷纷点赞。   业内人士的关注和期待,进一步印证四川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首飞成功,是否就意味着通航产业将就此高飞?对此,省委军民融合办常务副主任、省低空办主任雷开平格外理性。在他看来,一方面成功首飞释放出积极信号,另一方面还要保持冷静认识,首飞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续还需多方继续努力。   飞行更便捷更安全为通航产业发展释放积极信号   在省低空空域协同运行中心,工作人员一登录系统,当天在试点首批空域内申请飞行的每架通航飞机的机型、机长、飞行任务、所属企业等信息就全部映入眼帘。简单几步操作,通航企业就能收到报备确认,按计划起飞。   对通航企业而言,最直观的是效率得到提升。省低空空域协同运行中心代班主任杨健介绍,以往,通航飞机每次执行飞行任务,流程繁琐、耗时较长。至少需要提前一天申请,很多时候需要一周左右时间。而如今,在试点首批空域内飞行,原则上仅需提前1小时,向中心报备即可。杨健告诉记者,和危化品等在公路上运输需要取得特殊资质一样,试点首批空域内也有9项特殊任务需要特别资质。   我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让飞行更便捷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飞行的安全保障。四川九洲空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省低空空域协同运行中心的建成和运行提供了系列新技术和新产品,该公司董事长程旗表示,今年上半年开始,九洲空管积极组织技术攻关,通过集成应用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等监视新技术,为做好低空飞行管控提供了有效手段。她指着协同运行中心的显示大屏介绍,每一架飞机是否按报备任务在飞、飞行状态如何,都能实时监控。目前,一架通航飞机加装一套设备的费用大致在一万元上下,没有太大的成本负担。未来,随着应用规模的扩大,费用还将进一步降低。   仍需更多探索和实践稳步扩大试点范围是重点任务   新机制让低空飞行更便捷更安全,是否意味着通航产业将立刻高飞?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都会提到19世纪汽车在英国开始流行时,英国作出汽车速度不能超过马车的规定。尽管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当时这个规定却持续了30多年。杨健说,放眼全球通航产业领域,目前还没有完全通行的规定。几乎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一些独特的管理方式。就中国而言,通航产业还基本处于襁褓期,需要更多创新探索和更充分的实践,才能尽可能避免走弯路,从而快速发展。   按照计划,试点进入第二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扩大试点范围将是一项重点任务。充分利用试点首批空域这片试验田,全面验证完善协同管理运行规则,在做强服务保障的同时,逐步拓展试点范围,试点范围将锁定四川全省范围内。省低空办特聘专家曹坤说,随着四川造无人机势头越来越好,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探索无人机运行监管试点等工作也将有序推进。   通航产业发展,空域只是其中一环。不少专家表示,航空器制造、通航机场建设等也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同步有序推进。目前,全省有民用运输机场13个,其中5个运输机场开展通用航空业务;有通用机场4个,具备约30多个直升机临时起降点。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省运营和在建的通用机场将达到27个。配合产业发展现实需要,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已在牵头制定全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省经信厅等部门也在着力培育更多更有分量的四川造通航产品、企业和园区。   全面支撑通航产业飞得更高更远,在全国先行先试的四川将全力以赴,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