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多家飞机餐缩水的消息引发关注。记者从中国民用航空局官网查询了解到,目前,民航局正在修订《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拟删除关于空中餐食的相关条款。航空公司可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决定是否在航班上提供餐食服务。(新京报) 飞机餐缩水有多惨,就如白水配饼干,网友的戏谑调侃尽管略显夸张,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现状。涉其中的,既有中小航空公司,也有主要的头部航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乎就是一场全行业默契协同的服务倒退。 最新消息显示,民航局正在修订相关法规,明确航司可自行决定是否提供餐食飞机餐现在还是多与少好与差的问题,今后很可能就是有没有的问题了!当然了,航空公司作为充分市场化的商业机构,的确该享有经营自主权。过去,空中飞行过程中,承运人应根据飞行时间向旅客提供饮料或餐食的规定,本身就属于管得过宽、过细了。 放开航司配餐权,这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令人在意的,只是这一法规修订的时间点。在飞机餐缩水引发怨声载道的当下,主管部门所放出的这一信号,无疑会对事态的走向产生直接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相当于是掐准时机给航司精准解套。而这一表象的背后,很可能是航空企业长时间的游说和施压。净利润下滑、经营压力加大,驱动着航司将更多精力放在争取规则红利、政策优惠上。 一个有些尴尬的事实是,国内某些廉价航空的客座率、利润率,都要显著高于四大航。受此刺激,其不提供免费餐饮的做法,似乎也成为了国内航司争相效仿的成功秘笈。飞机餐缩水的根本指向,其实就是整个航空业的廉价航空化。但问题在于,服务的缩减,是否也对应着票价的降低呢?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多元的、分层的航空服务市场,终究要远比单一的、同质的市场结构要好得多。当航司正在趋同,那么其比较优势又在哪里?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航企不约而同的服务降级无疑是尴尬的。对廉价航空成功学的盲目崇拜与拙劣模仿,正扼杀着全行业向上拓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