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5日,一架由成都飞往厦门的CA4539航班在降落厦门高琦国际机场过程中遭遇鸟群袭击。
2024年的最后几天,对全球民航而言是个悲痛的时刻。12月29日,韩国一航班在机场发生碰撞起火,179人遇难。韩国国土交通部在记者会上说,当天事故发生前,机场塔台曾向客机飞行员发出鸟群冲撞警报。
飞鸟撞击,会给正在飞行的飞机带来何种危险?机场方面有哪些措施进行有效防范?
鸟击威胁航空安全,全球鸟击事件无法完全避免
鸟击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航空不安全事件。随着航空器数量的不断增加、体积越来越大、飞行速度越飞越快,同时也增加了鸟击的可能性。
据美国FAA统计,1990年至2023年这33年内美国民航共计报告约28万起鸟击事件,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2023年共计1.84万起。
留学西班牙的湖南人韩女士感慨道:“我在前几年就亲身感受过鸟击事件,真的非常惊恐……”2020年5月9日下午,中国国际航空一架客机自西班牙马德里巴拉哈斯机场起飞不久后发动机叶片遭遇鸟击,紧急返航降落。事发航班为国航自马德里飞天津的CA908航班。“当时一声巨响打破了机舱内的宁静,紧接着,飞机开始剧烈颠簸。那一刻,恐惧和不安迅速在乘客间蔓延。”回忆起4年前的场景,市民韩女士仍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自己当时甚至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由于飞机的高速性,即便是撞上一只小小的飞鸟都可能会造成飞机一些损伤。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飞机的安全性能极大提高,虽然报告的鸟击事件很多,但真正造成安全事故的鲜有发生。
飞机制造时需经过严格的鸟击风险测试。鸟撞实验的重点在于评估飞机结构在遭受鸟类撞击时的抗冲击性能,其目的有两个:一是检验飞机上易受飞鸟撞击部位的抗鸟撞能力;二是测量撞击过程中有关应变、位移、撞击力等数据,为设计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根据中国民航《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受到1.8公斤(4磅)重的鸟的撞击,飞机必须能够成功地完成该次飞行。尾翼结构的设计必须保证飞机在与3.6公斤(8磅)重的鸟相撞之后,仍能继续安全飞行和着陆。此标准与美国FAA等相关标准一致。这也意味着,民航飞机必须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才能满足适航要求投入运营。
人防、物防、技防,候鸟迁徙时驱鸟任务较重
为了有效防范鸟击风险,各大机场纷纷采取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措施。
今年9月,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飞行区管理部驱鸟护卫队从“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组合发力,多措并举开展鸟击防范工作。
针对晨昏间鸟情高峰时段,驱鸟队采用“双车四人”的模式实施动态巡视驱赶,提升鸟类巡防“针对性”。
“8月以来,观测到白鹭、小云雀等鸟种经过机场净空保护区次数越来越多。”驱鸟护卫队副队长梁栋表示,候鸟迁徙最高峰时,驱鸟任务会比较艰巨。
而在国内其他机场,也各自有一些提升驱鸟效果的尝试。如,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引入西跑道鸟情监控系统,就采用双目周扫设备与凝视球机相结合的方式,对跑道周边鸟情进行不间断扫描和重点监控。
有民航业内人士分析称,飞机起飞和降落过程是最容易发生鸟击的阶段。超过90%的鸟击发生在机场和机场附近空域,50%发生在低于30米的空域,仅有1%发生在超过760米的高空。